就业是民生之本,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。
今年以来,渝中区以打造“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”为契机,将就业服务嵌入居民生活半径,从立体化网络布局到智慧化精准匹配,再到专业化帮扶落地,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、触手可及的就业服务网,让“家门口找工作”从愿景变成了日常。
驿站为点 网络为面
“立体化”布局织密就业保障网
走进位于龙湖时代天街A馆入口的渝中区就业服务驿站,LED大屏正滚动播放着用工信息,岗位需求一目了然;角落的自助求职机前,不时有居民停下脚步,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填写简历、投递岗位。
“以前找零工得去蹲点,风吹日晒的。现在走路十分钟到驿站,岗位信息来源可靠、收入稳定,心里特别踏实。”市民张志东道出了不少求职者的心声。
这样的“安心”已覆盖了篮球欧洲杯下注_亚博足彩app-官网人。自该驿站运营以来,累计滚动展示企业用工信息7000余家,发布就业岗位5万个。
该驿站是渝中区“立体化”就业服务网络的缩影。如今,渝中区已全面构建起区、街道、社区、站点四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,159个就业创业服务点位如同繁星般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——1个区级平台统筹全局,11个街道平台承接服务,79个社区平台扎根基层,再加上10个创业孵化基地、39家定点职业培训机构、1个大学生就创服务中心、2家就业服务驿站(零工市场)、16个自助求职点位,形成了“枢纽+支点+零工驿站+新就业形态服务专区+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”的立体布局。
依托这张网络,今年以来,渝中区已举办各类招聘会51场、职业指导活动4场,达成就业意向1.05万人,提供免费创业工位600个,开展职业培训6126人次,真正实现了“就业服务就在家门口”。
数据为桥 智能为翼
“智慧化”平台让供需匹配更精准
“叮!您关注的新媒体运营岗位有更新,点击查看详情。”
应届毕业生李昊打开“智慧石油路”微信公众号,查看“新鲜出炉”的岗位信息。李昊说,“之前投简历总像‘大海捞针’,直到社区网格员把我拉进网格群。公众号和群里会定期、有针对性地推荐岗位,比自己瞎找工作效率高多了。”
李昊的经历,得益于渝中区智慧化就业服务平台的搭建。
在石油路街道,通过连通“愉悦就业”平台,街道就业服务“驾驶舱”可受理和记录10个社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情况,通过梳理需求、跟踪过程、汇总结果,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“以前提供服务靠‘摸情况’,现在靠‘数据说话’。比如看到某社区就业困难人员较多,我们就会针对性地增加招聘会频次;发现不少求职者缺新媒体技能,就立刻对接培训机构开专班。”渝中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这样的“智慧赋能”已覆盖全区。
渝中区主动承接全市“数字人社”试点,扎实开展“高质量就业”综合场景中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一件事、失业风险预警处置一件事的试点推广和多跨事件“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资格确认”的贯通工作;升级“才聚渝中”微信公众号,推广“一网办、一窗办、一次办”便民措施;通过业务经办系统,智能挖掘政策享受潜在对象,实现就业创业政策“免申即享”“直补快办”“秒办”“智办”。
今年以来,全区已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5344.76万元、失业保险待遇8584.7万元,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。
队伍为基 服务为要
“专业化”模式让就业帮扶更暖心
每周三上午,石油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总是坐得满满当当——这里是“就业服务日”的固定现场,一场主题活动搭配N项跟踪服务,成了求职者的“充电站”。
“上周参加了简历优化指导,今天来听面试技巧课,老师都是企业HR,讲的内容特别实用。”正在准备求职的应届毕业生陈雨说,这样的“1+N”服务模式,让她从“求职迷茫”变得“心里有底”。
自“每周就业服务日”设立以来,石油路街道已累计服务350余人次。支撑这些服务落地的,是一支“三级专业化服务队伍”:街道6人专业团队安排、统筹重大事项,10名劳务经纪人精准对接企业用工与求职者意向,7名社会力量(含HR、职业指导师)提供“一对一”专业建议。
更贴心的是,渝中区还有精准分级帮扶机制。依托“驾驶舱”数据,为重点群体建立“一人一档”,生成“技能、意向、适配度”画像后,实行“红黄绿”三色管理,确保整体就业情况稳定。
今年以来,渝中区已帮扶失业人员就业4316人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04人。
从龙湖时代天街驿站的晨光,到“驾驶舱”里跳动的数据,再到“就业服务日”里的笑声,渝中区“15分钟就业服务圈”正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,书写着民生答卷。
您即将离开“篮球欧洲杯下注_亚博足彩app-官网网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