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政务公开>政府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重大民生信息>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>实施情况

江津“空心村”的小背篓“出海”啦!

发布时间:2025-08-07 16:12
发布时间:2025-08-07 16:12
字号: [小] [大] 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
在江津李市镇,曾经因青壮年外出务工而沉寂的洞塘村,如今处处可见村民们编织背篓的忙碌身影。47岁的返乡青年钟海用一双巧手、一片赤诚,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编织成了富民产业,更让小小的背篓走出大山、远销海外。

钟海和小背篓。

返乡创业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“有活干”

洞塘村曾是李市镇偏远的贫困村,山高路远、资源匮乏,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,成了“空心村”。

村民们正在编织中。

外出打工的钟海历经10多年拼搏,在重庆中心城区创办了自己的家具厂,年收入可观。“每次回乡探亲,老家的情形都让我感到揪心。”钟海坦言,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,“回村去,让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!”

2017年,钟海回村创业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,他选择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编织作为创业方向。

这一选择藏着对家乡资源的精准把握和现实条件的务实权衡。背篓作为承载重物、适应山地的实用工具,在云贵川等地有着稳定的需求。更重要的是,这项手艺在村里的老年群体中仍有留存,能让村民以最低门槛参与进来。 2020年,钟海关停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家具厂,彻底扎根洞塘村。

创业之路并不平坦。编织背篓的手艺,除了年长的村民,年轻人大多不会,不少人觉得挣不到钱。怎么办?钟海决定带头学艺。

每天凌晨5点,他就起床练习编背篓。材料一次次划破他的双手,鲜血滴在了尚未成型的背篓上;一个基础编法,反复练习好多天,失败了无数次。

钟海正耐心地为老人讲解编织技巧。

但钟海没有灰心,几乎向全村会编织的老人请教了一遍。5个月后,他编织的背篓终于通过了“师傅们”的检验。“我给大家打个样儿,带领大家一起编织背篓挣钱。”钟海说。

诚信为本 卖掉3个车只为按时付工钱

随后,钟海带上切割好的材料,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推广“来料加工”模式:免费送材料、包教技术、上门回收、现结工钱。

一个彩色背篓要经过切、编、绞、拉、穿、扣等多道工序。钟海深知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的难处,特意将背篓编织拆解成10多个简易工序:老人能做锁边等轻活,残疾人可参与材料整理、基础编织。到了2018年底,钟海亲手教会了100多个“徒弟”。

钟海编织的背篓造型美观、工艺精湛、耐用易洁,推出后成功打开市场,热销云贵川等地。

2024年初,他在外地代工4000多个背篓,回收时发现工艺不达标。尽管如此,他仍按约定收回并结清报酬。“当时也有电商团队提出包销这批背篓。”钟海婉言拒绝,将这些残次品全部当废品处理。

这次亏损让钟海一时无力兑现村民报酬。为此,他果断卖掉货运车、叉车和面包车,按时将工钱发到大家手里。

“他从来没拖欠过我们的工资。”54岁的陈文一边在家照顾两位80多岁的老人,一边编背篓,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。她感激地说:“钟海带动大家把背篓编织好,我们也多了一份收入!”

在保证质量的同时,钟海还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,反复试验图案设计、色彩搭配与材质组合,8年来成功研发出100多种花色品种。

背篓“出海” 带动300多户家庭增收

目前,跟着钟海学编背篓的已经有300多户家庭,户均年增收8千元到3万元,既有残疾人,也有老年人,还有在家照顾家庭的青年人,其中留守老人占一半以上。

钟海编织背篓的名声越来越响,曾有外地开出丰厚的条件邀请他搬迁工厂,都被他拒绝了:“我的根在洞塘,要带家乡人一起致富!”

如今,背篓年销售30多万个,其中一部分通过电商平台打开了海外市场,有10%的背篓远销至东南亚。

我是“渝快小宝”
点击我,为您语音播报

您即将离开“篮球欧洲杯下注_亚博足彩app-官网网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