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足区拾万镇 摄/周能
潼南区崇龛镇油菜种植基地
梁平区高山优质稻谷逐渐成熟,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摄/华文峰
庆丰收 笑开颜
丰收的喜悦
9月23日秋分,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。
当第一缕秋风拂过田野,大地开始奏响丰收的序曲。这序曲是金色的,由无数的音符——金黄的玉米、沉甸甸的稻穗、日渐圆润的果实共同谱写而成。
这是对农民辛勤耕耘的礼赞,是对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的欢歌。透过这个窗口,我们看到了重庆“三农”工作发出的“最强音”——
今年夏季粮油再获丰收,夏粮产量126.5万吨,同比增长1%;油菜籽产量64.2万吨,同比增长2.2%,实现“18连增”;上半年蔬菜产量1313.9万吨、同比增长3.1%,水产品产量33.17万吨、同比增长4.42%。
丰收背后是我市“三农”战线持之以恒、久久为功,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、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的不懈努力。
近年来,市农业农村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、市政府工作要求,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引领,坚决守牢“两个确保”底线,深入实施“四千行动”,持续强化“双轮驱动”,加快构建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格局,扎实推动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,持续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乡村底色,为“十四五”圆满收官、“十五五”良好开局提供有力支撑。
守底线 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
春马铃薯一般在5月初收获。2023年底,为调整种植结构,在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指导下,开州区竹溪镇首次引进早熟马铃薯品种“缙云薯11号”,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进行示范种植,竹溪镇大坪村种粮大户刘小平是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农户,试种了50多亩。
“没想到新品种马铃薯增产增收效果这么好。”刘小平说。和传统的春马铃薯品种相比,“缙云薯11号”亩产在1800公斤以上,实现了产量翻番,且表皮光滑、商品率高,产地价最高达到2元/斤,更重要的是能提前一个多月收获,解决了“马铃薯+玉米+大豆”轮作的茬口问题。
国以农为本,粮以种为先。近年来,结合重庆丘陵山地特点,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向广大种植户推荐优质粮食作物主导品种,确保用种安全。
粮食稳产,离不开“四良”(良种良技良地良机)的综合施策。
以良技为例,近年来,我市将粮食生产的重心转向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选择一批区域代表性强、基础条件好、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作物主产县,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。
一系列举措之下,我市再次交上了一份夏粮丰收答卷。2025年,我市夏粮播种面积565.80万亩,同比增长0.1%;产量126.5万吨,同比增长1%,单产223.6公斤,同比增长1%。
夏粮增产的同时,秋粮也在抓紧收获。“粮食产量的大头在秋粮。”市农业农村相关负责人说,截至目前,全市水稻收割接近尾声,玉米收获已基本完成。由于粮油重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深入推进,据预测,今年秋粮可实现稳产。
粮食丰收,实属不易——面对今年前期春旱、病虫害频发叠发重发、暴雨洪涝灾害、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,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,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一线指导生产,全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。
全市上下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通过机制创新,建立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“1+1+5”工作体系和包保联系机制;全面强化任务落实和政策资金保障;突出“四良”融合、示范带动、典型引领和全程指导,全力以赴攻单产,全年粮食单产增幅有望突破1%,单产提升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88%。
目前,全市正有序组织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秋马铃薯、秋荞等晚秋作物生产,力争筑牢全年粮食生产最后一道防线,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。
增效益 依山就势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在抓好粮食安全的同时,我市乡村特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。
9月14日上午,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。碧绿的长江如飘带,从村旁缓缓流过;江畔山坡上,连片的脐橙果园如绿毯,不断向岸边铺展;果树上拳头大小的青绿色柑橘,在阳光照耀下十分诱人。
“我们围绕脐橙这棵‘树’,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农文旅融合,在绿水青山里找到了致富的金山银山。”站在岸边的观景台上,村支书左明春自豪地说,如今,大坝村全村种植脐橙1.2万亩、总产值1.8亿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.5万元,一跃成为全国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。
这只是我市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为因地制宜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我市迭代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,强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、全国影响力的“3+6+X”农业产业集群。
打好特色牌需深挖“土”的优势。立足我市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的优势,我市在38个区县优选培育64个乡村“一主两辅”乡村产业112个,创建荣昌猪、三峡柑橘、脆李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,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、现代产业强镇45个,加快“小特产”成长为“大产业”,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。
延长产业链要做精“特”的文章。按照我市“33618”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部署,重点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目标,今年1—8月,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。
提升附加值要练就“融”的本领。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,我市持续打造“巴味渝珍”等市级龙头品牌,培优做强涪陵榨菜百亿级和奉节脐橙、潼南柠檬、忠县忠橙、巫山脆李、荣昌猪等产值10亿级以上的重点品牌。
同时,支持打造“酉阳800”等新兴品牌,擦亮“高山生态有机”农产品名片,升级一批“老字号”“原字号”品牌,构建区域公用品牌、特色品牌、企业品牌体系等。如今,巫山脆李、涪陵榨菜、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05.17亿元、379.24亿元、381.7亿元,均位居全国同品类前列,进一步提升了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和美誉度。
增活力 擦亮巴渝和美乡村底色
初秋的巴渝广袤乡村,千山万壑流碧,风景如诗如画。
“以前的于家院子是破屋旧院,如今院内外花香草绿,庭院显得古色古香。环境整治让我们受益。”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村民李继寿说,如今,他用自己的房舍办起了“兰亭茶语”茶室和农家乐,每到周末都有游客前来。
类似这样的变化,在巴山渝水间,随处可见。从一个村美到另一个村,从一个片区拓展到另一个区域,星罗棋布的小山村因和美乡村建设串联成珠,形成了一批有“国际范、巴渝风、山城韵、乡愁味”的巴渝和美乡村。
“当前,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进入到从全面推开到整体提升的新阶段,因此我们决定串点连片,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”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,去年以来,全市认真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深入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路、水、电、通讯、物流“五网”建设,扎实推进垃圾、污水、厕所“三个革命”,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。
如今,通过迭代实施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,全市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39%,全市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7.8%,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100%的行政村,生活污水治理(管控)率达71.2%,进一步擦亮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。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重庆集大城市、大农村、大山区、大库区于一体,地域辽阔,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散落在各个乡村:綦江农民版画、铜梁龙灯、土家族摆手舞、秀山花灯……不胜枚举,涵盖方言、服饰、美食、传统技艺、风俗民情等方方面面。
近年来,我市乡村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,从火遍大江南北的“村BA”到“村歌”大赛、广场舞大赛、戏曲曲艺大赛,一道道文化“大餐”让巴渝老百姓不仅有参与感更有获得感。
此外,去年以来,我市以乡村治理为牵引,紧扣“把农民组织起来”这个关键,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,通过设立群众议事厅、百姓说事点等平台,探索推行“清单制”“积分制”“院落制”等乡村自治形式,实现了小事不出院落、大事不出村,村民的事自己说了算,走出了一条自治、法治、德治、智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。
增收入 “强村”带“民富”农民腰包鼓
增加农民收入是“三农”工作的中心任务。去年以来,我市着力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,全力推动“强村”带“民富”目标。
家住北碚区北温泉街道人民村的张永成没想到,他没花一分钱,自己的老房子就改造成了民宿,而且自己也住进了民宿——2023年,他将自家100多平方米的闲置农房租给火锅店负责人李国铖,打造集“花园火锅+乡村民宿”于一体的新业态。张永成将获得8年共10多万元的租金,还在改造后的民宿里拥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。
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,农村宅基地空置现象较为普遍。盘活这些闲置资产,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推进乡村产业振兴,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。
为此,我市加快建设城乡要素流动市场,按照一体化、规范化、数智化要求,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(以下简称“土交所”)牵头,构建了“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+区县流转服务公司+乡镇服务站+村级服务点”四级服务体系,成立了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。
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我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金额达28.18亿元,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26.55亿元、村均29.13万元、分红1.56亿元。
此外,为鼓足农民腰包,我市全面开展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,大力推进经营增收、就业增收、财产增收、惠农增收和以城带乡促增收“五项计划”。仅今年上半年,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,同比增长6.2%,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.3个百分点。同时,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,由上年同期的2.41:1下降为2.37:1。
您即将离开“篮球欧洲杯下注_亚博足彩app-官网网站”